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
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
图片
【学点哲学】认知低的人三种典型表现:固执,爱抬杠,自以为是 “认知”一词,听来似乎有些学术,但它实则深植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认知是我们认识世界、加工信息、理解事物并据此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它涵盖了感知、记忆、学习、思维、语言等多个层面。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视野宽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认知水平的人,如同站在山巅,能洞察全局,见叶落而知秋;而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则可能困于庐山之中,不识其真面目,更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中陷入困境。 本文将聚焦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时可能呈现的三种典型表现——固执己见、热衷抬杠、自以为是——并尝试剖析其背后的认知根源,希望能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共同探索认知提升之路。 一,固执己见:认知通道的“单行道” 固执,通常表现为个体过分坚信并维护自己的观点、习惯或行为方式,即使面对充分的相反证据或更优的方案,也拒绝做出调整和改变。这种表现,并非简单的“坚持原则”或“有主见”,而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自我封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固执己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以下几种认知局限: 1.信息处理的窄化与选择性偏差: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在面对复杂信息时,可能难以进行全面、客观的筛选和加工。他们更容易启动“防御模式”,潜意识里排斥与自己既有观念相悖的信息,而积极搜寻、接纳那些能够印证自己观点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Bias)。这种选择性的信息输入,使得他们的认知世界如同一个回音室,不断强化着原有的看法,从而越来越难以接受异见。 2.认知灵活性不足: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思维方式和行为策略的能力。固执的人往往缺乏这种灵活性,他们的思维模式相对僵化,习惯于用既有的、熟悉的框架去理解所有新事物。当旧的经验和方法不再适用时,他们难以跳出舒适区,尝试新的认知路径,如同驾驶员在一条熟悉的旧路上走到黑,却不愿尝试旁边新修的更宽阔的高速公路。 3.对不确定性的高度恐惧:改变往往意味着未知和不确定性,而这对于一些认知模式较为简单的人来说,可能引发焦虑和不安。固守旧有观念,能给他们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掌控感。他们宁愿相信自己早已“看透一切”,也不愿面对可能颠覆自己认知体系的新挑战。这种对确定性的过度追求,限制了他们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可能。 4.经验的过度泛化:过去的成功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将其不加分辨地泛化应用于所有情境,就可能成为认知升级的障碍。固执的人有时会将特定情境下的成功经验视为普适真理,并以此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忽略了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具体问题的特殊性。 固执己见的代价是巨大的。它不仅会使个人错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导致决策失误,还可能在人际交往中造成隔阂与冲突,让人感觉难以沟通,从而陷入孤立。 二,热衷抬杠:在语言的“角斗场”中迷失 “抬杠”,网络上亦称“杠精”,指的是那些不为探求真理或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习惯性地挑剔他人言论中的细枝末节,进行辩驳甚至攻击的人。他们似乎对建设性的对话不感兴趣,更享受在言语交锋中驳倒对方所带来的短暂“胜利感”。 这种行为模式,同样与特定的认知特点紧密相关: 1.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认知结构相对简单的人,更容易陷入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思维。他们看待问题缺乏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难以理解观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他们眼中,对话往往不是观点的碰撞与融合,而是一场零和博弈,必须分出胜负对错。 2.自我中心与同理心缺失:抬杠者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难以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表达欲和辩论的输赢,而忽略了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情感的连接。缺乏同理心,使得他们无法识别或不愿顾及自己的言行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冒犯或伤害。 3.寻求存在感与优越感的错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频繁抬杠可能是个体内心缺乏安全感或价值感的一种外在投射。通过不断质疑和反驳他人,他们试图在语言上占据优势,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控制感和优越感。这种“胜利”虽然短暂,却能暂时满足其内在需求,但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 4.对批判性思维的误用:批判性思维是高级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审慎地评估信息和论点。然而,抬杠者往往将批判性思维简单化、片面化,甚至滥用为一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工具。他们可能只关注逻辑上的“小辫子”或言辞上的不完美,而忽略了对方表达的核心思想和善意。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建设性的,旨在促进更深入的理解,而非单纯的挑刺。 习惯性抬杠,不仅会破坏和谐的交流氛围,阻碍有效沟通和协作,还会给他人留下负面、刻薄的印象,最终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沉溺于“为反对而反对”时,他的认知焦点会变得狭隘,无暇吸收新的知识,也难以从他人的智慧中获益,认知发展自然受到限制。 三,自以为是:认知天花板下的“井底之蛙” 自以为是,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知识或道德的过高评价,常常表现为听不进不同意见,轻视他人,认为自己永远正确。这种状态,是认知发展中一个常见的误区,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最为经典的解释便是“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这一心理学现象指出,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会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并且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真实能力。 具体而言,自以为是的认知根源包括: 1.元认知能力匮乏:“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控能力,简单说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自以为是的人,其元认知能力往往较弱。他们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边界,因此很容易产生“我知道一切”的错觉。 2.经验的局限性与视野的狭隘:每个人的认知都建立在有限的经验和信息之上。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接触到的信息源单一,或者缺乏反思和学习的意愿,就容易将自己局部的经验视为普遍真理,将个人的见解等同于世界的全貌,如同“井底之蛙”,只知头顶一片天。 3.对反馈的消极处理: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反馈,尤其是建设性的批评。然而,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将他人的不同意见或批评视为对自身权威的挑战或人身攻击,从而采取抵触、否认甚至反击的态度。这种对反馈的排斥,切断了他们修正错误、完善认知的重要途径。 4.认知闭环的形成: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自以为是的状态,他会倾向于与那些认同自己观点的人交往,阅读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形成一个封闭的认知循环。在这个循环中,他的既有观念不断被强化,而新的、不同的信息很难进入,使得其认知结构越来越僵化,难以突破。 自以为是的危害不言而喻。它不仅阻碍了个人的学习和进步,使其停滞不前,还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因为决策是基于对自身能力和客观现实的错误评估。在团队合作中,自以为是的人往往难以与他人有效协作,容易引发矛盾,破坏团队凝聚力。更深远地看,一个社会如果充斥着自以为是的个体,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就会减少,创新和活力也会受到抑制。 【总结】 固执己见、热衷抬杠、自以为是——这三种看似不同的行为表现,其背后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认知水平的某些局限。它们如同三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心智模式中可能存在的盲点。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表现并非不可改变的标签,更不是人格的缺陷,而是在特定认知阶段可能出现的现象。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时期,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显现出这些特征。 认识到这些表现及其认知根源,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上的进步。图片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